close
Not Employ(受雇), Education(教育), Training(職業訓練) 一族... NEET一詞最早產生於英國,專指那些在義務教育結束以后,既不升學也不工作,也不參加職業培訓的年輕人。 

2004年9月日本政府公布的《勞動經濟白皮書》首次披露了日本“NEET”的人數,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03年日本共有“NEET”52萬人。對比厚生勞動省在2003年的統計數字,“NEET”一族短短一年之間就增長了4萬人。《勞動經濟白皮書》是將既不工作,也不求職的非勞動力人口中年齡在15到34歲之間,已經從學校畢業,但尚未結婚而且不做家務也不上學的人算做“NEET”。如果把那些學籍雖然還在學校,但根本不去上學的“家裡蹲型”也計算在內的話,“NEET”的實際人數可能更多。

“NEET”數量的激增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玄田有史認為,造成年輕人高失業率的原因有很多,這裡面不乏經濟情況,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恢復等方面的客觀因素。但作為“NEET”還是存在其主觀方面的因素:其一是由於年輕人個人的技術能力和企業需要不符,還有就是年輕人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或者是沒有自己喜歡做的工作。 

法政大學教授稻增龍夫認為:“現在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過去這些年輕人說什麼也是要走向社會的,但是現在的年輕人無論什麼父母都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日本厚生省的鶴谷陽子表示:“為了讓那些缺乏工作熱情,仍然依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盡快獨立,我們計劃建立一個‘年輕人獨立學校’,讓年輕人通過住集體宿舍和過集體生活掌握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必須的基本能力。學校將通過生活訓練,志願者活動和勞動體驗等方式幫助年輕人建立自信,使他們從‘NEET’中走出來,步入下一個階段。 ”讓年輕人學會獨立“玄田有史認為”NEET“並不是不工作,而是不能工作或者不想工作。誰都有可能變成為是”NEET“一族,對於年輕人來說最不幸的不是”沒找到自己想從事的工作“而是”沒有自己想從事的工作“。

 對於“NEET”等問題的產生根源,在日本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認識。  

就業環境惡化:
從上世紀90年代后半期開始,日本年輕人的就業環境開始惡化,許多學生感到無論怎樣努力地尋找工作,似乎都很難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以后也會發現實際工作和自己期待的相差很遠,以至於產生了無法工作的想法。  

教育個性化后果:
教育個性化,自由化改革的后果是擴大了日本學生間的差異。在學校裡,有學習意識和缺乏學習意識、持續努力和放棄努力的學生兩極分化嚴重。年輕人甚至產生了“即便努力學習進了好大學、好公司,將來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等想法。他們隻是分析自己的現狀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感到被職場所拋棄,以至於逐漸喪失自信並不再作出任何努力。  

家庭環境影響:
家庭是一個人和自己以外其他人進行交流的最初場所。在家庭和周圍環境的這種共同作用下,一個人或是被責備或是被鼓勵才逐漸地掌握了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造成年輕人目前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不和睦,獨生子女化傾向,缺乏和周圍的交流等等。由於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所以不可能存在單純的解決方法,隻有一步一步地摸索和尋求最佳方案。  

日本的“NEET”與英國的情況又有所不同,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玄田有史主要將那些沒有工作願望的年輕人稱做“NEET”。  

在英國“NEET”主要存在於16歲-18歲年齡段(佔總數的10%)而且大部分“NEET”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但在日本即便是高學歷層中也有“NEET”存在,而且對象年齡從15歲到34歲年齡段廣泛存在。  

日本勞動政策研究機構副研究員小杉禮子根據日本“NEET”的特點將其劃分為四類:
“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和“家庭溺愛型”四種

“追求夢想型”是由於自己的就業理想和現實脫節造成的,

“喪失自信型”是因為一次就業失敗而懼怕畏縮不敢再次投身社會。

而“自閉型”是由於從小與社會接觸太少造成的。

另外一種“家庭溺愛型”是因為家庭經濟富裕不用孩子出去工作或者是因為父母溺愛孩子而舍不得孩子去工作。 

--------------------------------

如果你的孩子是尼特族 讓他開始接受職業的訓練吧!
別再寵他了! 寵他不是愛他 而是害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蘋果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